肚子胀气是怎么回事
匿名 2018/01/14 11:02
性别:女 年龄:20岁
这两天经常的就会觉得吃完发肚子胀气,肚子这是股股的,请问肚子胀气是怎么回事?
全部回答(9)
-
这样的情况,很可能是外感风寒或消化不良造成,具体可去医院检查治疗;日常生活中还可用中药人参皂苷Rh2来调理,增强免疫力,改善体质,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
-
饮食: 1.宜吃促进胃肠蠕动的食物; 2.宜吃帮助消化的食物; 3.宜吃调节肠道菌群的食物。 1.忌吃难消化的食物; 2.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花椒、胡椒、大蒜、生姜; 3.忌吃容易产气的食物。
-
预防 积极预防喂养不当或消化不良引起的腹胀,提倡母乳喂养,积极防治胃肠道感染,防治便秘,以上为常见的引起腹胀的内科性疾病预防腹胀方法: 1.少食易在肠胃部制造气体的食物 如土豆面食、糖等,都易在肠胃部制造气体,最后导致腹胀。 2.不食不易消化的食物 炒豆、硬煎饼等硬性食物不容易消化在胃肠里滞留的时间也较长,可能产生较多气体引发腹胀。 3.良好进食习惯 改变狼吞虎咽的习惯因进食太快或边走边吃容易带吞进不少空气;常用吸管喝饮料也会让大量空气潜入胃部引起腹胀。 4.防止不良情绪 焦躁、忧虑悲伤、沮丧抑郁等不良情绪都可能使消化功能减弱,或刺激胃部制造过多胃酸,其结果是胃气增多,腹胀加剧。 5.增强体质 注意锻炼身体每天坚持适量室外运动不仅有助于克服不良情绪而且可帮助消化系统维持正常功能。 6.适度补充纤维食物 高纤维食物有时有减轻腹胀之效,特别是在摄入高脂食物后。这是因为,高脂食物难以被消化吸收,因而在肠胃里逗留时间也往往较长,而一旦有纤维加入,受阻塞的消化系统很可能迅速得以疏通。 7.预防胃肠道疾患 对某些疾患来说腹胀或是先兆或是症状之一如过敏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等。
-
肚子胀气是怎么回事?处理 (一)病因治疗 器质性疾病应针对病因治疗。神经官能症引起的腹胀,应做思想工作和暗示疗法,同时给予安定剂,也可口服l%普鲁卡因10ml,每日3次。 (二)对症治疗 根据腹胀的病因、部位、性质来进行。如无梗阻性胃原性腹胀,可给予胃复安、吗叮啉口服。动力减退性腹胀,可给予新斯的明肌肉注射或口服;动力增强性腹胀,可给予抗迷走神经药物、地巴唑及镇静剂;肝、胆、胰疾患引起的腹胀可用多酶片、胰酶片、消胆片、胆酸钠;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可给予乳酶生、胰酶片;胃肠下垂与胃酸缺乏用乳酶生、番木鳖酊口服。 (三)其他 如腹部热敷、推拿按摩、肛管排气。对高度腹胀而发生气急者,应行胃肠减压,并给予吸氧。 (四)中医中药 可给予针刺或香砂六君子汤、逍遥散等内服。
-
肚子胀气是怎么回事?腹胀的诊断 1、正常人胃肠道内可有少量气体,约150毫升(ml)左右。 2、当咽入胃内空气过多或因消化吸收功能不良时,胃肠道内产气过多,而肠道内的气体又不能从肛门排出体外,则可导致腹胀。 3、临床上常见的引起胃肠道胀气的疾病有吞气症、急性胃扩张、幽门梗阻、肠梗阻、肠麻痹、顽固性便秘、肝胆疾病及某些全身性疾病。晚期妊娠也可引起腹胀,但属生理性的。
-
肚子胀气是怎么回事?腹胀的病因 1.胃部疾病:是引起腹胀的重要病因之一,见于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扩张、胃扭转、胃下垂、幽门梗阻及胃癌等。 2.肠道疾病:也是导致腹胀的重要原因,多见于急、慢性肠道感染(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炎、肠结核、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吸收不良综合征,急、慢性肠梗阻,假性肠梗阻,肠道憩室病,各种原因导致的便秘等。 3.胃肠道功能性疾病:如吞气症、顽固性嗝逆、功能性消化不良(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等。 4.肝脏疾病:也是引起腹胀的重要病因,多见于急、慢性肝炎,尤其是重型肝炎时(腹胀是主要且顽固的症状之一),肝硬化(腹胀常是早期肝硬化的主要症状),肝脓肿,肝癌等。 5.胆道疾病:如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及多种原因所致的胆道梗阻等。 6.胰腺疾病:如急、慢性胰腺炎,巨大胰腺囊肿,胰腺癌等。 7.腹膜疾病:如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结核性腹膜炎、腹膜癌等。 8.急性感染性疾病:如休克性肺炎、伤寒、重型肺结核病及败血症等。 9.心血管疾病:见于急、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尤其是右心功能不全),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等。 10.其他病因:如慢性肾功能不全、电解质及酸碱代谢紊乱、结缔组织疾病、糖尿病性胃轻瘫、血液系统疾病、中枢神经或脊髓病变、各种原因所致的胸腔积液与腹水等。
-
外感风邪,脾胃不适,消化不良所致。应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清淡营养饮食,戒烟,戒酒,忌辛辣、刺激性食品,忌生、冷、硬食物,少量,多餐,少食腌制烟熏食品,日常应多食牛奶、鱼类、肉类、家禽类、豆制品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多食含维生素丰富的水果,即新鲜蔬菜,多食谷物,少食高脂肪食物。
-
外感风邪,脾胃不适,消化不良所致。应注意休息,良好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清淡营养饮食,戒烟,戒酒,忌辛辣、刺激性食品,忌生、冷、硬食物,少量,多餐,少食腌制烟熏食品,日常应多食牛奶、鱼类、肉类、家禽类、豆制品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多食含维生素丰富的水果,即新鲜蔬菜,多食谷物,少食高脂肪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