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病因
匿名 2018/01/15 00:14
性别:女 年龄:39岁
第一次听说浆细胞性乳腺炎,现在公司里有个同事说是患上了这种浆细胞性乳腺炎,然后要派个代表去看望,请问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病因是什么啊?严重吗?
全部回答(7)
-
浆细胞性乳腺炎不是细菌感染所致,而是导管内的脂肪性物质堆积、外溢,引起导管周围的化学性刺激和免疫性反应,导致大量浆细胞浸润,故称浆细胞性乳腺炎。反复发作,破溃后形成瘘管,可以继发细菌感染,长久不愈。浆细胞性乳腺炎发生与乳头发育不良有关,像乳头内翻、乳头分裂等;常规治疗之外,还可配合中药人参皂苷Rh2辅助治疗,它是从人参中提取出来的精华物质,能增强免疫力,有助于改善治疗效果。
-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治疗 浆细胞性乳腺炎很少能够愈合,缺乏特效药物可以治疗。目前,还是以外科手术为主,手术切除病灶是目前治疗该病最有效、彻底的方法。急性炎症肿块。有时可以合并细菌性感染,宜先行抗感染治疗及局部理疗,有利于急性炎症的控制,但不能痊愈,待肿块缩小或皮肤肿胀消退后行手术治疗。如果疾病早期,乳腺内还没有形成肿块,仅表现乳晕下导管扩张、管壁增厚,临床上乳头后能触及条索状增粗的乳管。有时合并乳头溢液。只需把病变导管由乳头根部切断,连同部分乳腺组织作锥形切除,乳腺内有肿块形成,经病理检查确诊后,将肿块连同周围部分乳腺组织局部切除。当乳晕周围出现浅表的小脓肿时,切开(或自行溃破)后不易闭合或不断有新的小脓肿形成,可形成窦道或瘘管,应行窭道和病变组织全部切除。当乳腺内肿物较大,并与皮肤粘连或有多处窦道形成,经久不愈,可行乳腺单纯切除术。
-
诊断和辅助诊断 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表现多样,与急性乳腺炎、乳房结核、乳管内乳头状瘤、特别是乳腺癌鉴别困难,极易误诊。因此,具有以下临床特点要考虑为浆细胞性乳腺炎:30~40岁经产、非哺乳期妇女;乳晕深部肿块、生长缓慢、反复发作。 急性期易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热痛、腋窝淋巴结肿大、疼痛,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乳头溢液以多孔、透明或混浊黄色浆液性为主,少见血性,有时伴有乳头凹陷、畸形。有的患者乳晕区皮肤可见瘘口或窦道。 辅助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①x线钼靶摄片显示,病变大多位下乳晕及中央区,其肿块密度增高影内夹杂条索状透亮影.严重者可里蜂窝状、囊状透亮影,边缘光滑,考虑为扩张的导管腔内含有脂肪物质所致,有时可见根部和尖部一样粗的周围假“毛刺征”,以及粗颗粒圆形钙化。有别于癌性肿块周围的毛刺征和沙粒样钙化;②B超检查,病灶位于乳晕后或乳晕周围,肿块内部呈不均匀低回声、无包膜、无恶性特征,导管呈囊状、尤其是串珠样扩张;③多层螺旋CT,早期炎性肿块表现为乳晕区皮肤增厚、主乳管区软组织影增宽,后期病变周围有类圆形小结节且结节间有桥样连接,为浆细胞性乳腺炎特有征象;④纤维乳管内镜检查显示为导管扩张、管腔内炎性渗液及絮状沉淀物;⑤病理学诊断,针吸细胞学检查可见坏死物和较多的浆细胞、淋巴细胞及细胞残骸。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检查是诊断该病、鉴别乳腺癌的可靠依据。
-
可行以下检查以明确诊断: 一、肿物针吸细胞学检查: 常能抽出脓样物或找到中性白细胞、坏死物及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及细胞残核,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非常有帮助。 二、组织病理学: 肿物切除后行病理学检查是最可靠的诊断依据。 1、大体: 标本可见在乳头及乳晕下区有扭曲扩张的输乳管和大导管,有的形成囊状。受累乳管常为3~4条,多者可达十几条同时受累。扩张的导管直径可达3~4mm或更大。 切面见扩张的导管及囊内充满黄褐色、奶油样或豆腐渣样黏稠物。 管周有纤维组织增生并透明变性,形成白色半透明的纤维性厚壁。相邻的纤维性厚壁互相粘连成黄白相间的硬结,或坚实边界不清的肿块。 2、镜下: 早期改变见乳晕下输乳管及导管有不同程度的扩张,扩张的导管上皮细胞受压萎缩、变薄呈单层立方上皮或扁平上皮,部分导管上皮坏死脱落,脱落的上皮细胞与类脂物质充满和堵塞管腔。 若扩张导管内容物外溢或部分管壁破坏。则后期可见管周组织内有大量浆细胞、组织细胞、中性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或出现异物巨细胞反应、结核样小结节或假脓肿形成。
-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症状 浆细胞性乳腺炎多发生于30~40岁左右的非哺乳期妇女,常以乳房肿块、乳头溢液为首次就诊症状,且多数为唯一体征。肿块多位于乳晕深部,急性期较大,亚急性期及慢性期缩小成硬结。乳头溢液多为淡黄色浆液性或混浊的黄色粘液,血性溢液少见。可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但质软、压痛明显;其炎症反应也可以导致乳头回缩和乳晕区皮肤橘皮样变。也可以出现肿块软化而成脓肿,破溃后久治不愈者形成通向乳管的瘘管或形成窦道。 根据病程,浆细胞性乳腺炎可分为三期;①急性期:约两周,乳房肿块伴有疼痛,肿胀、皮肤发红等急性乳腺炎的表现,但全身反应轻,无明显发热;②亚急性期:约3周,炎样症状消失,出现乳房肿块,并与皮肤粘连;③慢性期:经过反复发作后,乳房肿块可缩小成硬结状,出现1个或数个边界不清的硬结,初期可能只有1cm大小,数月或数年后可达3~5cm以上。此肿块多数位于乳晕范围内,质地坚实,与周围组织有一定固着性,并与乳腺局部的皮肤粘连,呈橘皮样改变。也可见乳头回缩或乳头朝向发生改变,重者可使乳房变形。有的可触及腋下肿大淋巴结。以上表现临床上易和乳腺癌相混淆。少数患者乳晕处或附近皮下起小脓肿,切开或破渍后不易愈合,可形成瘘管和窦道,长达数年。
-
病因与病理 截至目前,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病因不明。大多数患者发病并无明显诱因,故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推测原因有;哺乳障碍、乳房外伤、炎症、内分泌失调及乳房退行性变是引起乳腺导管引流不畅、阻塞、分泌物淤滞等症的重要原因,由此可以导致管腔内中性脂肪刺激管壁,纤维组织增生,进而破坏管壁进入间质引起剧烈的炎症反应;异常激素刺激可使导管上皮产生异常分泌、导管明显扩张。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单纯的阻塞不会引起导管扩张,但导管排泄不畅可以使本病由溢液期发展到肿块期。有学者从乳头溢液、乳晕部肿块穿刺或乳晕部瘘管中均分离和培养出厌氧菌,认为该病是厌氧菌在乳管内滋生引起的化脓性炎症。综合文献我们认为。乳腺导管阻塞和激素的异常刺激是该病发生的病理基础,而早已存留于导管内的细菌滋生是继发感染,加重病情发展的重要因素。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病变早期病理表现为导管上皮不规则增生,导管扩张,管腔扩大,管腔内有大量含脂质的分泌物聚集,导管周围组织纤维化,并有淋巴细胞浸润。后期病变可见导管壁增厚,纤维化,导管周围出现小灶性脂肪坏死,周围可见大量组织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施浸润,尤以浆细胞显著,故称为浆细胞性乳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