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早期症状
匿名 2018/03/25 23:25
性别:女 年龄:28岁
肝癌早期症状是什么?肝炎会不会导致肝癌,肝癌应该如何诊断?有什么症状吗?肝癌是不是就没有办法可以治疗了呀?应该注意些什么?
全部回答(7)
-
肝癌大多数情况下可出现以下症状:1、食欲明显减退:腹部闷胀,消化不良,有时出现恶心、呕吐;2、右上腹隐痛:肝区可有持续性或间歇性疼痛,有时可因体位变动而加重;3、乏力、消瘦、不明原因的发热及水肿;4、黄疸、腹水、皮肤瘙痒;5、常常表现为鼻出血、皮下出血等。目前常见肝癌治疗方法有多种,包括手术、放疗、化疗、介入治疗、生物治疗、中医药治疗等等,如果是肝癌早期,建议尽早的通过手术切除,放化疗控制结合中医药人参皂苷rh2辅助,一方面减少手术放化疗带来的副作用,另一方面加强体质,改善免疫力,进一步抑制癌细胞复发转移。如果是晚期,建议中医药保守治疗,尽可能改善患者后期生存状况,延长其生命时间。
-
护理: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进展较快的恶性肿瘤,20世纪70年代以前,一般症状出现至死亡时间平均为3~6个月,少数病例在出现症状后不到3个月死亡,也有个别病例生存1年以上,生存5年以上者罕见。1971年Curutchet总结了1905~1970年全世界的文献,仅有45例生存5年以上的肝癌病人。其预后与临床类型和病理类型有直接关系。一般临床病型中单纯型预后最好,硬化型次之,炎症型最差。换言之,临床有明显肝硬化者预后较差,如肝功能有严重损害者预后更差。癌细胞分化程度越好其预后也较好,单结节、小肝癌、包膜完整、无癌栓或癌细胞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者,预后较好;行根治性切除、术后AFP降至正常值者,预后也好。总之,决定肝癌预后的主要因素是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和宿主的抗病能力,这两方面均随着病程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因此,如能对原发性肝癌进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一定会进一步改善肝癌的预后。近年,肝癌病人生存率明显提高。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1958~1990年间住院病人的1450例肝癌中已有125例生存5年以上。这一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科手术对肝癌的根治性切除、二期切除、手术后复发再切除。外科治疗的进步也总是建立在诊断技术、综合治疗等基础之上。甲胎蛋白的检测、B超、CT的应用是早期发现小肝癌的前提,根治性切除小肝癌又是提高肝癌总的5年生存率的重要途径。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统计资料显示:1958~1993年共有514例小肝癌,其中474例行手术切除,手术死亡率为1.7%(死因主要为肝性脑病、肝肾功能衰竭),5年生存率63.8%,10年生存率46.8%,生存最长者达36年。小肝癌切除疗效最好,不能切除肝癌缩小后再切除,可获得60.8%5年生存率,可切除大肝癌病人手术死亡率低于5%,根治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为40%。影响预后的因素如病期的早晚、肿瘤位置、治疗方式、病理类型和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等等。在此仅讨论与切除相关的影响预后的因素。
-
肝癌的诊断 一、肝癌的早期诊断 肝脏具有强大的代偿能力,是身体代谢和解毒的重要器官。故肝癌早期可无任何症状,因此也小容易早期发现。过去,早期肝癌仅偶而在上腹部手术时被发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用AFP和B超作为普查手段至今一直成为早期发现肝癌的主要途径。据海中山医院报道,在肝癌普查中发现无症状与体征的亚临床肝癌占83.6%、最大直径 普查肝癌早期发现的第一个特点是,早期发现可大大提高肝癌切除率,从而提高5年生存率。由于绝大多数肝癌合并有肝硬化,并易有肝内播散,大大减少了手术切除的机会。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曾调查了254例原发性肝癌,其中能作手术切除的仅占5.3%。肝癌普查所检出的病例由于多属早期,癌体较小,常可作局部切除者占46.7%~75%。据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的资料显示,直径 慢性病毒性肝炎,尤其是HBV和HCV,与肝硬化和肝癌关系密切,HBsAg或HCVRNA阳性病人AFP的存在或持续和进一步发展为肝癌密切相关。在世界范围内80%HCC是由于持续HBV感染作为病因。HBV流行率高的地区HCC发生率高,即使在HBV流行率低的地区,HBV仍是HCC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在HCC高发区大于90%HCC患者有HBV感染的血清标志。HCC患者血清中HBsAg、抗-HBe、抗-HBc、抗-HBcIgM、HBVDNA阳性率分别高于对照组。HBsAg阳性率为14.7%~90%,HBsAg阳性率之高远远超过无症状携带者。近年研究发现HCC病人抗-HBx的检出率在85%左右,而对照组低,即使在HCC发生率低的欧美,HCC病人的HBsAg、抗-HBc和抗-HBx检出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新近有人提出抗-HBcIgM与HCC关系的报告,且提出关系大于HBsAg。
-
如果得了肝癌,患者首先感到身体疲劳,即使躺下静卧,也无法消除疲劳。此种无法消除的倦怠和疲劳,就是一般肝癌的早期症状。很少人会意识到自己可能得了肝癌,所以病情就这样被拖延了。如果光是倦怠或懒惰,也有可能是患了感冒或过度疲劳。肝癌早期症状虽然不明显,但如果稍加注意的话,还是有感觉的。但是想要判断是否得肝癌了,还是要到正规医院做系统检查的。建议对肝癌早期治疗,可以配合中药人参小分子萃取精华(),含量为16.2%,它是近年来一个重要的抗肿瘤研究新成果,其高效无毒治疗肝癌特点弥补了以往一些药物和治疗方法的不足。有研究报道,人参小分子萃取精华能抑制肝癌细胞SMMC-7721、Bel-7404增殖,并具有诱导分化作用。肝癌虽总体预后不佳,但积极配合治疗一定能争取最佳效果。
-
肝癌的检查 1、血清学 (1)AFP:AFP是当前诊断肝细胞癌最特异的标志物。AFP是胎儿时期肝脏合成的一种胚胎蛋白,当成人肝细胞恶变后又可重新获得这一功能。由于孕妇、新生儿及睾丸或卵巢的生殖腺胚胎癌亦可出现,入AFP对肝细胞肝癌仅有相对特异的诊断价值。因检测方法灵敏度的提高,在一部份肝炎、肝硬化及少数消化道癌如胃癌、结肠癌、胰腺癌等转移性肝癌亦可测得低浓度AFP。故AFP检测结果,必须联系临床才有诊断意义。 目前多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或AFP单克隆抗体酶免疫(EIA)快速测定法检测血清AFP含量,正常人血清中可没理微量,小于20μg/L水平。肝细胞癌增高者占70~90%。通常AFP浓度与肿瘤大小有相关,但个体差异较大,一般认为病理分化接近正常肝细胞或分化程度极低者AFP常较低或测不出。国外公认标准往往偏高,易于漏诊。我国重视中等和低浓度AFP增高的动态观察。临床实践中对AFP低浓度者常须结合影像诊断技术进行随访,有助于及早确立诊断。肝癌常发生在慢性活性肝病基础上故须加以鉴别。慢性肝炎,肝炎后硬化有19.9%~44.6%患者AFP增高,浓度多在25~200μg/L之间,良性肝病活动常先有丙转氨酶明显升高,AFP呈相随或同步关系,先高后低,一般在1~2月内随病情好转,转氨酶下降,AFP随之下降呈“一过性”。有时良好肝病活动AFP亦可呈反复波动、持续低浓度等动态变化,但必须警惕肝病活动的同时可能有早期癌存在。 ⑵其他肝癌标志物的检测:近年来现血清AFP阴性的原发性肝癌有增多趋势,因此,开发更新、更特异、更敏感的标志物已成为紧迫的课题,寻找癌胚特性的同工酶及异质体;寻找特异亚组成成份为当前肝癌血清标志物研究的方向。近年来国内外报道对肝癌诊断具有较高价值的有: ①r-GT同工酶(GGTⅡ):应用聚丙烯酰胺梯度电泳分离法可显示同工酶12条带。Ⅰ′;、Ⅱ、Ⅱ′;带是原发性肝癌的特异条带,阳性率为79.7%,AFP阴性者此酶阳性率为72.7%。 ②甲胎蛋白异质体(FucAFP):目前以扁豆凝集素(LCA)亲和交叉免疫自显影法测定AFP异质体诊断价值为高。有二种异质体即LCA非结合型(AFP-N-L)和结合型(AFP-R-L)。肝癌含AFP-N-L平均49.13±;27.20%(0~100%),75%为肝癌诊断标准,阳性率86.0%,随病情恶化而降低。非癌肝病AFP-N-L为93.30±;7.66%,假阳性率为1.6%。
-
肝癌的症状 肝癌通常没有特异的临床症状,要区分症状来自肝癌抑或肝炎或肝硬化十分困难。亚临床肝癌由于无任何肝癌症状,有些病人因此怀疑肝癌的诊断,从而耽搁了仍有希望根治的时机。即使有症状,也常为合并的肝炎、肝硬化所引起。肝癌由小变大,可出现肝区痛、纳差、腹胀、乏力、消瘦、腹部包块、发热、黄疸等,但这些大多已属中晚期症状,肝癌结节破裂可出现急性腹痛(内出血)。 1)肝区痛:最常见。间歇或持续性,钝痛或胀痛,由癌肿迅速生长使包膜绷紧所致。肿瘤侵犯膈肌,疼痛可放射至右肩或右背。向右后下方生长的肿瘤可致右腰疼痛。突然发生的剧烈肝区疼痛或腹痛提示有癌结节的破裂出血,如有腹水、腹膜刺激征和休克的体征则提示向腹腔破溃。 2)消化道症状:包括纳差、腹胀、腹泻、恶心等。常见者为腹胀和纳差。纳差常因合并的肝功能损害、肿瘤压迫胃肠道、腹水而引起腹胀或肿瘤产生的毒素等所致。这些症状同样可在肝炎、肝硬化时出现,故没有特异性。腹泻常因门静脉高压肠道黏膜水肿所引起。门静脉癌栓可加重已有的门静脉高压,这种腹泻常难以缓解,而且次数多。此外,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肝病等而容易并发肠道感染。 3)乏力、消瘦:可由恶性肿瘤的代谢产物与进食少等引起,严重者可出现恶病质。 4)上腹部包块:较有意义,左叶肝癌病人常诉剑突下有肿块,较大的右叶肝癌右上腹可有肿块。 5)发热:可因肿瘤坏死、合并感染以及肿瘤代谢产物引起。如无感染证据者称癌性发热,与感染不同,多不伴寒战,通常为37.5~38℃,个别有高达39~40℃者。过去我国肝癌分为单纯型、硬化型和炎症型。炎症型肝癌即表现为不明原因发热,甚至为持续高热。此型肝癌预后甚差。
-
肝癌的流行病及病因学: 从世界范围来看,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和远东的一些地区肝癌发病率较高,年发病率大于20/10万。日本、东南亚、欧洲南部以及我国肝癌发病率呈中等水平,年发病率为(10~20)/10万。波兰、德国、罗马尼亚等地发病率较低,年发病率为(5~9)/10万。北美(阿拉斯加除外)、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印度、拉丁美洲以及南美洲高加索人等,年发病率在5/10万以下。 我国肝癌的地区分布特点为:沿海高于内地,东南和东北高于西北、华北和西南,沿海江河海口或岛屿又高于沿海其他地区。东南沿海地区为高发地带,肝癌死亡率相当于内陆地区的8~9倍,有些地区死亡率大于30/10万,如广西扶绥、江苏启东、浙江岱山、福建同安等。 肝癌的发病年龄虽可见于各年龄组,但儿童相对罕见。通常高发区肝癌中位年龄低,低发区则较高。我国发病人群多集中在45~65岁,但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青年发病率较以往有明显上升的趋势。肝癌多见于男性,我国肝癌男女比约3:1。高发区居民移至低发区后,肝癌死亡率也随着下降。